美国特一级特一级视频/久久综合久色欧美婷婷/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免费看/最近免费韩国电影

建站咨詢: 020-29883069
專業的廣州網頁設計制作,廣州網站建設公司!
其他資訊
其他資訊 動態 首頁當前位置:

你眼中關閉朋友圈的微信該是什么樣的?

事出有因

昨天晚上,在公眾號發了一篇文章,今早起來隨手點開,并分享到朋友圈。在關閉朋友圈后,因為沒有了提醒機制,很難想起來去看回復。今天隨手點開自己的頭像,進入自己的朋友圈,看到了感哥的回復

『你不是關了朋友圈嘛?』

『我是關了呀,所以現在只能點開自己的頭像看。』

『可是這樣的話,我認為微信關不關朋友圈沒啥區別。』

到底有沒有區別呢?突然對這個問題產生了思考。

當我們談論關閉朋友圈的時候,我們在談論什么?

你眼中關閉朋友圈的微信該是什么樣的?

一個功能的出現,是為了滿足用戶的需求。當我們想起來要關閉朋友圈的時候,通常的原因是:朋友圈總讓我不自覺的進入信息流中,去尋找朋友們分享的信息。這樣一來,占據了我大量的時間不說。又因為他們隨時都在發送朋友圈,我常常停下手里的工作去看更新,導致工作起來沒有效率。同時有些朋友一天就發吃吃喝喝,我卻得辛苦工作,真是煩悶。 總結一下,用戶抱怨的是什么?

花費無意義的時間

想探尋朋友的生活

總是有『紅點』提醒我有人回復了我參與的內容

打斷手里的工作導致效率低下

不喜歡的內容會影響心情

如果簡單粗暴一點,運營拿到數據,發現許多人對朋友圈的抱怨。

簡單,徹底消滅你賬號中朋友圈的痕跡,你生命中再也不會有一點它的影子。

可是微信做了什么呢?

微信是如何對待『關閉』這件事的

用戶提出的,并不一定是他想要的。這句話出現在太多的產品類書籍中,無論是偽需求還是不要被用戶牽著鼻子走,都講了這個道理。就像我們抱怨微博140字的限制,可真正取消了,用戶又要抱怨信息過于冗長,他們想要的是充分表達的方式,而不是無限制的信息。
用戶真的想讓朋友圈完全消失么?讓我們在看看朋友圈的幾個使用場景:

場景一

一天總有20個小時不想工作,這時候點開朋友圈,看看朋友都在做什么,給外出旅行的點個贊,給吐槽公司的加把柴。看完了最近的消息鏈,繼續工作,沒過兩分鐘發現紅點提醒我有新消息,打開后發現其他人也點了贊,或是評論了我的評論,我們沒事就開始閑扯兩句。

場景二

微信公眾號,或是某APP出現了不錯的內容,很想和朋友們一起交流一下,聽聽大家的看法;亦或者自己想要分享一些自己的照片。或創作一把段子,如果能得到回應再討論一下,想必是極好的。

場景三

有人新加我為好友,或者剛認識一個朋友互換了微信,我需要快速了解一下他是什么樣的一個人,以方便以后生活、工作中的交流。如果碰巧發現有共同愛好,還能發現話題,快速拉近關系。

...

在生活中,以上三個場景應該是最常遇到有關朋友圈的使用方式,基本代表了三種使用行為,以及使用者的三種身份,分別是:

作為內容消費者:消費朋友圈的內容

作為內容生產者:創造朋友圈的內容

作為內容收集者:搜索個人信息(個人名片)

細分來看,用戶真正反感的部分,是作為內容消費者,而不是作為內容生產者與收集者,產品功能要做的不是切斷所有信息,而是調整信息的使用方式。

微信是如何做的

取消了信息流:基本上斷絕了作為內容消費者的使用形式,用戶不會被無故的打擾,以及不自覺的去瀏覽『無意義』的信息。

增加了內容生產的門檻:降低用戶沒事干就想『抒發情感』的意愿,從原本的:發現-朋友圈-發送內容,入口變為:點擊自己頭像-進入朋友圈-發送內容。入口更加隱蔽,同時沒有了提醒,及時有人回復你你也只能『主動』去查看朋友圈,這樣更加純粹了內容生產者的角色,而忽略消費內容的部分。

完整保留了內容收集者的功能:將朋友圈的內涵轉化為『名片』,成為個人資料的一部分,保留豐富交流途徑的可能性,同時沒有干擾。

從這點看,我覺得這個功能的設計非常巧妙。

僅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,基本完全滿足了我的需求,真正做到隔絕信息但不殺光,處理到剛剛舒服的地步。

啟發

用戶是很神奇的生物,一方面善于抱怨,善于找出問題,同時喜歡積極的提出解決方案,但你按照這個方案去做,他們往往卻不滿意。因為用戶并不善于尋找解決方案。除了站在用戶角度思考問題以外,還要從產品底層去考慮困擾用戶的究竟是什么?解剖后找到『病灶』切除后,再將服務繼續提供給用戶,用戶使用后,便會驚呼一聲:

『哇,我要的就是這樣。』

廣州網頁設計制作公司